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談菜市場文化(人物篇)

中興新村的第一市場,因人口少,所以菜販多為散戶。
早就想寫一些有關菜市場的文章,只是想寫的東西很多,很怕一寫起來拉拉雜雜的不成文章,但是腦中又三不五時的浮現片段文字,寫與不寫都是一種折磨,唉~~乾脆寫多少算多少,寫了至少給自己一個交代,做了一件事,至於完成度有多少,看倌們就別計較了。
身為六年級末段班的學生,每每跟年紀稍長的人提到喜歡逛菜市場這件事,他們總是以一種詫異的眼光回應,似乎想著:現在已經沒啥年輕人會上菜市場了,怎麼還會有人愛逛菜市場勒….真是怪胎一個!
這可能就要從小說起,小時候的我雖然不會自己跑去菜市場,但是,我總是乖乖的坐在機車後座,跟著身為專職主婦的母親去市場買菜。印象中被母親載到菜市場買菜的次數很多,雖然當時的我根本不懂什麼叫買菜或要煮什麼菜,但是總是以一種非常敬佩的眼光看著主婦們的市場交易技巧,舉凡買菜送青蔥、菜價總額去尾數或前次付費餘額今日放送等等….,金錢計價方式包羅萬象,除了一般菜價之外還要外加人情價跟下次購買折扣價,這種婆婆媽媽們之間發展出來靈活多樣的賺錢心機,真是令當時還年小的我感到非常有趣!只可惜我臉皮薄、反應不夠機智,對於討價還價的學問到現在還只學得一點皮毛。
到菜市場買菜除了可以學習討價還價的技巧之外,還是學做菜的地方,遇到不懂得如何烹煮的菜,只要說一聲,老闆都會告訴你。記得上次我看到一個婆婆賣貴竹筍,我當時心中想著:買點筍子煮菜也不錯~~但這是什麼筍子?怎麼煮?在攤子前徘徊了一下,婆婆一看我稍有遲疑,立刻霹靂啪啦的吐出一連串食譜,為了替貴竹筍找到買主,一直跟我說要如何煮?有何煮法?光是買個幾條貴竹筍才36塊錢我就站在那攤子近半小時(婆婆還塞了個醃菜叫我一起燉),搞的我不買也不好意思~~
我逛菜市場第一點是先看菜色種類多不多,是否夠稀奇,再來是看賣菜的人,買個幾回下來,通常會過濾成幾個固定的買菜攤子。最近因為買菜次數較頻繁,每次站到攤子前面,老闆幾乎立刻依我的喜好主動告知最新的菜色,甚至有時候還會主動幫我估計份量的說:你們家兩個人而以不用買那麼多,這樣就夠了!
提到賣菜的人,我比較偏好跟老公公、老婆婆買菜,感覺市場裡頭的壯年店家其價錢通常是不二價,而且花在客戶身上的時間有限。現在菜市場賣菜的店家以大型批發模式的店家為主流,這些店家的菜都像超市一樣定量分裝出售,少有散賣,受限於份量問題,我通常很難一次採買多樣菜。若想要一次買足多樣菜,就得跟散戶型態的賣菜人購買,然而現在這種攤子幾乎很少見了~~~而我也是最近才在我家附近的早上市集發現幾個在巷子內擺菜攤子的婆婆們,這三個婆婆,一個專賣蔥、薑、蒜及瓜類,偶而會突然出現某種奇怪的貨色(例如貴竹筍、桑椹、蚌類等),另外兩個專賣菜,其中一個賣菜的婆婆有一隻腿跛腳,所以都坐著賣菜,或許是因為她有點不良於行吧,據我觀察她的生意還算過個去,有固定的熟客會跟她買菜,這婆婆的個性感覺很阿沙力,蔬菜菜價都是十塊、二十塊的喊,我喜歡跟她買的原因是因為我喜歡買菜的量少一點,但種類多一點,記得有次花100元買了七樣菜。而這婆婆的賣菜模式也很雞婆(不好意思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了),常常你還沒確定要不要買這樣菜,她就幫你塞進袋子去了,或有時候只想買幾顆蕃茄她卻慫恿你以便宜的價錢全買回去,另外還會不時的強迫贈送一些比較沒有賣相的菜,時常回家才發現她塞了韭菜、九層塔之類的配菜,常讓我苦於不能單獨煮成一道菜,又不能把菜丟掉而傷腦筋。相較之下,另一個賣菜的婆婆就比較冷靜多了,至少不會秋風掃落葉似的一股腦的丟一堆菜要我買,不過,她也會在我挑完菜後又多塞一把,然後帶著靦靦的微笑說:記得下次再來買啊!
像這樣有趣的人,應該不是在超市或大型量販店買菜時會碰到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