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 )之夜


星期六早上在網路上查詢某張古典CD時,不經意的點看到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簡稱NTSO)的節目單,發現當天剛好有國外大提琴家Mischa Maisky 與NTSO合作的演奏會,上網查了一下Mischa Maisky 的表演影片,馬上就決定去演奏會,順便考察一下台中的音樂設施。

查了一下售票情形,發現還剩下四十幾個位子,票價不貴,花不到1000元就買到第四排的位子(可能是台中的場地太小了吧...這在台北幾乎不可能發生)。

晚上到了現場(台中中興堂),發現還真是個中小型的演奏廳,以台中市這樣的都市規模來說,中興堂只有文化中心的等級,在台北享受慣國家音樂廳的人,來到台中應該會體會台中需要國家戲劇院的原因吧!

開場先由NTSO的大提琴組表演了一小段前奏曲,有點可惜的是,場地的擴音效果不太好(可能是只注重吸音效果,反而降低聲音的張力與彈性),明明已經做到第四排了,還覺的聲音只籠罩在舞台裡頭,沒有擴散到觀眾席上。

接下來開始正式進入Mischa Maisky 與NTSO的合奏會,隨著Maisky 的加入,演奏會果然變的更有看頭了,Maisky果然擁有一種亞洲音樂家缺少的狂放特質,由於他誇張的肢體語言以及精湛的琴技,讓台下觀眾享受到有如聆聽流行演唱會般的激情,椅子幾乎快坐不住的想站起來舞動。

真是所謂的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最重要的是要有能激起聽眾情緒的功力。

總之,真是有幸聽了一場令人難忘的音樂會,也從此擺脫我聽古典音樂會容易入睡的迷思。

相信,只要選對表演者與曲目,聽古典音樂會其實能享受到振奮人心的高潮 。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中央電視台新大樓CCTV之大褲衩



大褲衩很情色 大陸民眾很受傷 2009-08-22 中國時報 【林克倫/綜合報導】  
央視新樓「大褲衩」最近又火了,火得中國人很生氣,大陸網路近日流傳一則貼文稱,央視新樓設計師庫哈斯在其新著《Content》一書裡大爆料坦言,央視新樓造型實為一組「女上男下」嘿咻體位,消息一出、眾人多年內心疑惑被「脫褲成真」。  
撇開庫哈斯爆料的真假問題,這則貼文可謂「國王的新衣」央視版,一語道出大陸民眾多年疑惑,打從央視新樓設計圖呈現在眾人面前,新樓的造型即備受爭議,「人民網」十九日的報導更直白引述稱,設計內涵象徵男女生殖崇拜:主樓(大褲衩)是女性臀部朝外趴著,北配樓(今年元宵節剛遭火祿)是與之對應的男根。  
央視新樓的嘿咻感流傳已久,南京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鄭光復於○三年曾質疑指出,央視新大樓含有男女生殖器的「不良寓意」,「庫哈斯方案,是不是一對生殖器象徵?那倒T形北配樓,是否陽具指天」,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更曾當面就教於央視一位副台長,該副台長答稱:「庫哈斯沒有這樣的意思」。  
更難堪者是,這件「大褲衩」卻在打造完成後,竟硬生生地被庫哈斯給脫下來,一位大陸部落格主揶揄說,「在十幾億中國人眼前的是赤裸裸的,哎呀呀,這讓一向羞於談性的中國人,如何面對?又讓國家電視台如何在這裡安身?央視還要搬進去辦公嗎?這座建築要不要拆除?」  
被外國建築設計師給耍了,大陸建築界與網友們很是憤慨,但情緒是愛恨憎羨、十分複雜,畢竟許多人對央視新樓早有意見,一位網友寫道,「任何人讀完內容後立馬會被嚴重雷到、瞠目結舌,民族情感重者更會覺得自己被玩弄了,中國政府被涮了、中國人被耍了,吃驚的同時不免被憤怒填充得無語」。  一位網友也指出,央視「在一個充滿原始慾望的建築裡面,怎麼去完成『主旋律』的神聖使命。」
大陸「中央電視台」新大樓自建成後即風波不斷,在發生大火之後,如今又傳原設計者的大樓設計理念包含一陰一陽的「色情玩笑」。

(美聯社)央視新樓「大褲衩」最近又火了,火得大陸人很生氣,大陸網路近日流傳一則貼文稱,央視新樓設計師庫哈斯在其新著《Content》一書裡大爆料坦言,央視新樓造型實為一組「女上男下」嘿咻體位,消息一出、眾人多年內心疑惑被「脫褲成真」。
大陸「中央電視台」新大樓自建成後即風波不斷,在發生大火之後,如今又傳原設計者的大樓設計理念包含一陰一陽的「色情玩笑」。(美聯社)
以上資料轉載自:
=====================================
看到以上的消息,不禁莞爾,Koolhaas還真是不改他媒體人本色的拿批評當玩笑,
把他的反諷幽默當事實的人或許才是真正被被玩弄的人吧。
雖然我沒有機會拜讀過《Content》一書,
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 Koolhaas每次出書大多不脫資本主義批評家的角度,所以開開自家作品的玩笑對他而言也無傷大雅,畢竟建築形式向來就不受強調實用主義的荷蘭建築師所重視。
只能說:Rem Koolhaas畢竟也是(建築?媒體界?)大師,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是省油的燈。
看來他在中國捲起的反?主義(是反社會還是資本主義?實在不清楚)波濤才正要開始吧....
欲知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準建築人手扎網站: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建築美學

以下作品出自於最近超夯的OMA事務所合夥人Ole先生,
雖然看他成名的過程就像浮華世界般的神奇與神速,
但是,看了以下的照片,不禁會讓人產生"該建築美嗎"的疑問?
(我的第一眼想法是:造型技巧有如學生時期的草模一樣粗糙,在學校的話應該難逃被老師踹模的命運吧....)
長久以來,建築被視為八大藝術之一,建築造型的美學更是不可忽視之要項。創造滿足機能需求亦兼顧美學價值的建築是建築師在公共建築上應盡的社會責任,不是嗎?
記得以前聽某位建築系老師感嘆建築師地位日趨薄弱,認為建築界應該有多一點大師級人物以提升業界的整體價值,此番感慨當然是其來有自。回顧現代主義時期的建築師們,儘管困頓艱辛,其作品的精進與思考的前衛仍能不受局勢所迫的推陳出新,也因此照耀了後五十年的建築歷史。
現在回頭看看台面上或媒體捧紅的建築大師們的作品,相較於他/她們未成名之前的作品,不僅個人風格/堅持盡失,甚至譁眾取寵般的學習引用流行語彙,不禁讓人有所感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現代之後的建築,其本質是歷久彌新的藝術還是用過即逝的商業流行,從這些大師們端出的作品裡其實不難看出端倪。
照片版權The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